Dr. Charlie's Europe Trip 1977

Thursday, January 01, 2004

000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序

000: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代序,寫於1980年)
香港人處身於一個殖民地社會。在文化上是無根的;在政治上是無依的;在生活上是營營役役的;真不知何去何從?誠屬一群被遺棄的嬰孩。這正好像兩千多年前的斯巴達人一樣:把小孩子放逐到荒野去,讓他們自生自滅。堅毅的、有魄力的、能夠克服大自然環境的,便能夠生存下去,成為斯巴達「城市國家」的中堅份子。
香港人也有著斯巴達人堅毅的特質,很能夠順應社會環境:面對著無休止的加價風潮,面對著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香港人始終能夠邁步向前,隨遇而安。就是因為有著這種堅毅不屈和征服環境的特性,香港人比起其他地域的中國人在某些方面幸福得多。
比如説,在吸收及融匯東西文化方面、在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方面、在爭取國際新聞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到海外旅遊的機會等方面,香港人都比其他地域的同胞好一些。不過,要是大家能夠反省一下,香港人又不免要悲從中來。為什麼呢?正如前頭說過的:香港人好像是失落了的羊群,他們不知道羊棧在那裡?絕大部份的香港人,尤其是新生的一代,可能是因為過慣了流放的生活,根本就不知道有羊棧(祖國)這個語詞;既可憐又可笑!
怎麼樣才可以喚醒香港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回歸呢?我以為最佳的辦法就是多到海外旅遊!在異地裡,面對著大多數「非我族類」的時候,人們才會更容易想起自己的國家。這也是我寫這套《萬里歐遊》的目的。
為什麼我說多到海外旅遊是喚醒香港人對袓國的熱愛和回歸的最佳辦法呢?試想想:當一個小孩子在熙來攘往、人群密密麻麻的路上和他的媽媽失散了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怎樣的呢?他一定會放聲大哭,叫嚷著「媽呀,媽呀!」的。
我們成年人當然不會輕易在別人面前放聲大哭。不過,人往往是懼怕孤單的。在心靈上,是很渴望別人的安慰及關心;在肉體上,是極需要別人的愛撫;這就是人性!因此,在海外旅遊的時候,面對著那麼多在語言上、衣著上、行為表現上、思想上等等方面都和自己不同的外國人,怎麼不會惦念著自己家鄉、不會希望在這個當兒能夠有一個中國人在異地驀然出現呢?
正如我自己,起初確實不了解古人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正含意;其後當我身處異地、縱橫萬里兩個多月、加以仔細的觀察,我才比較深切的領畧到這個道理。
以下一百多篇就是我在1977年暑假和兩個同學一行三人到歐洲闖了七十多天的經歷。可是我所寫的,既不是讚掦歐洲的美、也不是揭發她的醜、更不是好像大部份的遊記一般,僅僅是道出她的風景名勝;而是要刻劃歐陸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我所見所聞的一些感想。我以為這才是值得大家分享的。希望大家有所共鳴。
現在,就讓我先提出五個小問題來考驗一下大家,以資印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立論:(1)在你的心目中,倫敦是否住滿了白種英國人?(2)在瑞士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上,你是否要披上厚厚的皮大衣禦寒?(3)意大利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為國家,她的人民是否很虔誠和神聖的呢?(4)北歐是個性開放的地方,你隨時可以和任何異性混在一起,歡樂一宵嗎?(5)歐西人士,在傳統上是飯前飯後都飲一杯酒,他們喝酒是小兒科,是絕不會喝醉的嗎?朋友,想淸楚了吧?如果你的五答案都選擇「是」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也可以說,你是受了傳播媒介的渲染和先入為主的思想所矇蔽了。
(2004年後記:差不多廿五年了,各位讀者看看我以前的觀點有多少還是歷久常呢?)